對於買股票收息,不少散戶總是會提出一個質疑——「賺息蝕價」!作為一個投資態度認真的價投 KOL,我必需釋除這個混淆視聽的常見謬誤。
其實「賺息」與「蝕價」之間是不存在因果關係的。賺息是一個投資的結果,蝕價亦是一個投資的結果,但這兩個結果是沒有衝突的,賺息並不會增加蝕價的風險。
到底投資者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賺息呢?答案好簡單,只要上市公司肯派息,股東就可以賺到息。這是唯一的答案。
蝕價又會在什麼情況下出現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比較複雜。首先,蝕價有短線與長線之分。如果投資者擔心的是短線蝕價,唯一處理方法就是退出股市,不要再投資,因為短線蝕價是無可避免的。如果投資者不能承受半點帳面虧損,倒不如早日退場。
至於長線蝕價,我們就需要從多角度入手。到底有什麼原因會導致一隻股票的股價在進場後出現長線跌勢呢?
第一,進場價大幅拋離合理估值。當進場價過高,股價在進場後向下修正並回歸價值,股價就有機會出現長期跌勢,視乎進場價的離地程度,股價可能永遠無法重上進場水平,當年科網股泡沫就有不少慘情例子,去年的ARK 泡沫亦可能是例子。
要避免這個情況出現,投資者只需要用估值決定交易,公司的派息政策是不相干的。上市公司的股價不會因為有派息而被高估,亦不會因為冇派息而被低估。如果投資者用離地估值買入一隻會派息的股票,蝕價的情況就好大機會出現;如果用離地估值買入一隻不派息的股息,蝕價的情況同樣好大機會出現。既然兩個情況都會蝕價,買入會派息的股票的投資者反而有可能因為公司派息而蝕少點,所以理性投資者的憂慮根本不在於「賺息蝕價」,而是「蝕價」。
第二,上市公司的合理估值可能會持續縮水。當基本面在長線持續惡化,生意越做越細,企業價值就會縮水,股價回歸價值理應會隨之而下跌,思捷環球就是例子。
要避開這個情況,投資者就需要做好基本分析,同樣地,公司的派息政策是不相干的。上市公司的前景不會因為有派息而衰退,亦不會因為冇派息而改善。如果投資者買入了垃圾股,無論這間公司有沒有派息,這隻股票依然是一隻垃圾股,價值依然會損耗,最終都會出現蝕價的情況。
既然有冇派息都會蝕價,如果擔心進場後基本面會持續惡化,投資者更應該挑選會派息的股票,因為派息有 cash out 的作用,經派息釋放到股東手上的資本不會受到公司日後營運虧損所蠶食,派息反而有可能保障到投資者。同樣地,理性投資者的憂慮根本不在於「賺息蝕價」,而是「蝕價」。
雖然上文多次提到蝕價與賺息無關,但有時候賺息的確會造成蝕價,因為公司派息會除淨。因股息除淨所造成的蝕價的影響可以是暫時性的,亦可以是永久性的,決定因素是公司有沒有能力去產生盈利,從而填補派息所剝離的業務價值。
不過,就算公司有能力去「填氹」,蝕價的情況依然有機會出現。以本地收租股太地(1972)與領展(0823)為例,兩間公司都可以透過收租產生穩定的盈利來派息,但近一兩年股價依然冇出色。點解會出現這個現象呢?
其實短中線股價變化的影響因素非常多,有可能是加息周期造成估值縮水,亦有可能是防疫陰霾未散令股價失去支持,而最值得留意的是,就算這兩間公司不派息,加息周期殺估值與防疫削弱前景依然會對股價帶來負面影響,造成「蝕價」。然而,批判能力不足的投資者好容易會混淆不同因素與股價表現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純粹因為一隻會派息的股票的股價下跌,就片面地相信買收息股容易會「賺息蝕價」。
就算公司沒有能力產生足夠的盈利來填補派息所剝離的價值,「賺息蝕價」亦不代表投資者會輸錢,利亞零售就是例子:

在 2020 年底,利亞零售成功出售核心便利店業務,再派出每股 3.85 港元的特別股息,成事後股價表現一蹶不振。不過,如果早在 2020 上半年就已經進場,2020 年底除淨的特別股息已足夠讓投資者收回成本。這個情況下,投資者的總回報依然會錄得正數。
不過,如果投資者在 2020 年下半年才進場,當時高位大概上到 $4.8,扣除特別股息 $3.85,投資者尚未收回的成本為每股 $0.95,長線就有機會錄得負回報。非常值得強調的是,在這個情況下,長線蝕價錄得負回報的貢獻因素並不是特別股息,而是投資者的進場估值。
其實任何投資決定都應該要用基本分析與估值作為基礎,無論你買的是高息股、股息增長股、顛覆股、增值股,當進場估值過高,操作的長線回報就有機會被拖低,甚至錄得長線負回報,而這與上市公司的分派政策幾乎沒有關係。如果投資者因為上市公司肯派息就不顧基本面不問估值進場,這明顯是投資操作出了問題,而不是上市公司用股息設陷阱氹你落局。
「賺息蝕價」是一個很常見的投資結果,但原因並不是「賺息」的股票特別容易「蝕價」,而是現實投資本來就有很多因素會促成「蝕價」的情況,有些因素是投資者可控的,例如基本分析與估值,亦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例如加息致估值縮水。然而,腦筋過於簡單的散戶好可能會「一竹篙揇沉一船人」,單單因為一隻蝕價中的股票有派息就對所有收息策略產生不理性的偏見。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加入《落雨人專欄》!
一切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所有內容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