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主要記錄公司在匯報期內的收入與開支,報表會展示出公司經營業務產生收入,支付所有開支,最後錄得淨利潤的過程。
損益表結構
損益表可以劃分成三個區塊,即下圖的紅框、橙框、及黃框。

紅框展示出收入轉換成毛利的過程,轉換過程主要包括公司經營業務的銷售成本(Cost of Sales)。銷售成本是公司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的成本,例如 Apple 製造 iPhone 所產生的採購、代工組裝成本。由於銷售成本與銷量是直接掛鉤的,銷售成本亦可視為直接開支。
收入減去銷售成本的淨額便是毛利(Gross Profit),亦即紅色框的底部項目,用公式來表達:
- 收入−銷售成本=毛利
橙框展示的是毛利轉換成經營溢利的過程,轉換過程主要計及經營業務的各類經營成本(Operating Expense),例如研發開支、行政成本、勞工成本等。
上述的銷售成本是直接開支,而經營成本則是間接開支,間接開支與銷量並不是直接掛鉤的,較常見的是階級式增長。舉個例,分店的營業額增加 10% 並不會導致員工成本即時上漲 10%,因為公司未必需要立即增聘人手來支持 10% 的營業額增長,但當營業額大幅增加 50%,門店就好可能要增添一至兩成的人手。
毛利減去經營成本的淨額便是經營溢利(Operating Income),亦即橙色框的底部項目,用公式來表達:
- 毛利−經營成本=經營溢利
黃框計及了核心業務以外的收益及開支,視乎公司的業務模式,其他收益及其他開支的品類相當多,例如上市公司投資於其他公司的帳面盈虧、股息收入等,而視乎公司編製報表的細緻度,損益表未必會直接展示出所有項目,分析人便要細讀附註項目的描述。
以 Apple 為例,上圖可見損益表上只用了簡單一行 “Other income/(expense), net” 來歸納所有非核心盈虧項目,唯有仔細查看 10-K 所披露的附註項目才能找到更細緻的分析:

經營溢利減去所有非核心營運盈虧後,餘下的盈利淨額就是稅前溢利(Earnings before Tax),再減去稅務開支(Provision for Income Taxes),淨額就是淨利潤(Net Income),用公式來表達:
- 經營溢利−其他開支+其他收入=稅前利潤
- 稅前利潤−稅務開支=淨利潤
縱向分析&橫向分析
通常地說,財務報表的數據分析角度有兩個,包括縱向(vertical)及橫向(horizontal),⋯⋯
想看足本分析估值,請加入《落雨人專欄》!
一切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所有內容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