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自路遠的心態調整

最後一篇年度回顧,閒談財務自由與實踐!

*如果對近幾篇年度回顧的題材不感興趣,別怕!新一年開始,精彩分析陸續有來!下月個股分析暫定有 StarbucksCostcoThe Home Depot Zebra Technologies,另加幾隻早前研究奢侈品 ETF 所發掘的優質股。

財自並無客觀門檻

網絡上偶然會有人辯論幾多錢才足夠財自,有人會說 500 萬,又有人會說 5,000 萬,其實這些辯題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每個人的消費模式、家庭背景都可以有差異,所以每個人的財自門檻都會有所不同。

有些人要兼顧父母的退休開支,有些父母則已為自己做好準備;有些家庭傾向由男方承擔經濟責任,也有些家庭會選擇雙職。這些家庭因素足以讓不同人的財自門檻有著顯著差距。一個願意單身與家人同住的青年或只需三四百萬便可以財自,但如果要組織家庭,擁有自住物業,三四百萬財自卻是很荒唐的計劃。

此外,每個人的投資能力及風險胃納都有差別。保守投資者只願意買儲蓄保險或政府債券,甚至持有現金,長線回報有 1-2% 已算僥倖,而較進取的投資者願意承受股權投資風險,長線回報應該較容易達到 5% 以上。長線投資回報的差異可以造成財自門檻的龐大差距,例如 2% cap rate 的折現倍數是 50 倍,而 3% 則為 33.333 倍,差距足足有 50%!

由於每個人的習慣、背景、能力都有所不同,財自門檻也是人人不同,根本沒有客觀的標準,因此,網絡上或其他人施加的「財自要求/目標」可以一笑置之,否則只會作繭自縛,為符合他人的價值觀而浪費自己的光陰。

財自不等於提早退休

大多數人的財自旅程都非常長,看似難以克服的距離容易令人產生無力感。很多人之所以覺得財務自由太遙遠,原因是他們混淆了「財務自由」與「提早退休」。其實財自並不代表提早退休,從此不再工作。技術上來說,當被動收入足夠應付基本生活開支(non-discretionary),你便已實現財自。這時候,工作收入只會影響到自主開支(discretionary),屬於可有可無的收入來源。

以下看圖說故事:

上圖所展示的是一般上班族的收入模型,工作是主力(黃色),投資是附助(紅色),日常基本消費主要依賴工作收入來維持(黃色可以覆蓋藍色)。隨著投資收入累積上升,直至水平足以覆蓋日常基本消費,兩類收入的角色會逆轉,出現結構性轉型(下圖)。

值得留意的是,結構性轉型出現後,投資收入(紅色)依然少於工作收入(黃色),但因為絕對水平已足夠覆蓋基本生活開支(藍色),投資收入便可以當成主力收入。由於基本生活可以由投資收入來維持,貢獻較大的工作收入未必要當作主力收入,反而可視作附助收入。

雖然自主開支(綠色)仍要靠工作收入,但增減自主開支的決定權在自己手上,工作收入實屬可有可無。即使要維持原來的生活水平,工作收入好可能已超出實際所需(黄色>綠色),減薪打份風流工或興趣工亦無不可。當職場上遇到不如意事,或者工作環境壓力太大,你可以有更大的話事權去選擇辭職,失去工作收入的恐懼會減輕,工作的「困身感」將會大減。

管理開支縮減路程

以上看圖說故事的例子中,主角的開支並沒有隨收入增長而上升,個人認為這是加速財自的要訣。不少人都會用既定的收入百分比來決定開支水平,但其實賺得越多花得越多的習慣只會不斷推高財自門檻。因為財自門檻就是將未來預測開支折現而成的現值,開支水平越高,門檻自然越高。如果想縮短路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管理開支。

我曾經上過一個哲學課程,內容提到的一個關鍵——提升物質消費所帶來的額外滿足感會隨著消費水平上升而下降。意思大概是,由一餐飯 $100 升級至一餐飯 $10,000,你所得到的體驗及滿足感容易得到顯著提升,但再由$10,000 提升至 $20,000,額外滿足感好大機會下降。賺得越多當然有能力花得越多,但花更多錢未必可提升生活滿足感。換言之,提升生活水平未必可以提升生活質素,倒不如省下無謂的消費,一來可擴大資產,二來可降低財自門檻,帶來雙重加速作用。

至於開支管理如何做得好,答案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模式都有所不同。個人而言,面對消費的抉擇時,以下三個問題可減輕不少煩惱,可以參考一下:

(1) 不消費會令生活質素下降嗎?

有時候,不消費確實會令生活質素下降,例如 iPhone 壞了,繼續用壞機只是製造麻煩,換機是應該的。有些消費卻是可有可無的,例如買一隻名錶。不過,可有可無的消費亦可以「有」,否則人生太乏味,容易造成反效果。到底何時可有,何時可無呢?

(2) 消費可以提升生產力嗎?

第一類可有的是提升生產力的消費。生產力並不只限於工作,更可包括個人興趣。例如足球愛好者換一對更舒適的球鞋可以提升踢球體驗。要提防的是,「提升生產力」很容易會成為消費的藉口。

(3) 消費有回憶的價值嗎?

第二類可有的是具回憶價值的消費,也就是體驗性消費。舉個簡單例子,相比起買一隻價值十萬元的名錶,用十萬元去一趟旅行更能留下回憶。十年後,你不會回想起十年前買隻名錶有多了不起,但你會細味十年前一趟旅行的難忘經歷和友誼。

以上三個問題未必覆蓋到所有消費場景,但我認為已足夠篩走不少無謂消費,減少「買家懊悔」。

小結

綜合以上內容,財務自由並不等同於提早退休,其實財自與工作是可以並存的。當被動收入足以支持基礎生活,投資者便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要追逐人工與職級,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財自是很遙遠的目標,為自己製造階段性勝利很重要。個人而言,我會將財務自由劃分成三級——(1) 用被動收入維持最基礎的生活,(2) 用被動收入覆蓋非必要消費,(3) 用被動收入提早退休。

最後要分享的一個想法是,其實我完全無意追求 Stage 3,因為 Stage 2 已經可以帶來足夠的財務靈活性去追尋生活火花。

希望今篇文章有值得大家借鑑的地方,2022 年繼續向財自出發!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加入《落雨人專欄》

一切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所有內容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