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股票收息,但股息未必是重點!

最近有讀者在頻道問起「股息投資」,其實「股息」未必是投資部署的關鍵。其實一年前已發佈過相關內容——《股息投資,值得認清的投資概念》,今次再討論要點,延伸理論。

財務需要為先

首先,作出任何投資前,投資者都應該要認清自己的投資需要及目標。如果你的日常生活有著持續的現金支出,而主動收入覆蓋度低,你絕對有需要在資產配置策略上提升收息比重。

不過,如果你的主動收入足以輕鬆應付生活現金流出,股息收入好可能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到手的股息隨即又會再用於投資。

再投資有兩種

原來到手的股息又會再用於投資,「收息」的動作似乎是多此一舉,因為上市公司亦可為股東將保留盈利再投資。若你手持的是優質股,理論上公司將盈利再投資的效益會高於股東自行將股息再投資。

原因是優質股難求,市場往往會予以更高估值,用股息再投資就要再次付出溢價。至於公司保留盈利,股東於優質企業的投資會直接累積增加,無須再次在二手市場付出溢價。

以創科實對為例,⋯⋯⋯⋯

輕資產有限制

遺憾的是,世事沒完美,優質公司所需要的資本往往有限,變相不得不將盈利用於回饋股東。

事實上,大多數優越企業都是建基於輕資產模式,而由於輕資產營運對於有形資產的依賴低,業務的現金再投資空間不多,為免過度累積現金,這些優質企業最終亦會走向高分派(股息/回購)。

Adobe(ADBE)及最近分析的 BlackRock(BLK)都是好例子,因為⋯⋯⋯⋯

心理作用較大

不過,選股時側重股息分派的股票有助紓緩投資心理壓力,因為企業再投資的成果需要靠市場行為才會反映在股價之上,換言之,企業再投資後,股東權益會有所增加,但市值未必可時刻反映出這一點。

相比之下,企業派出的股息「落袋」後不會因市況波動而有增減。不過,如上所述,因應投資者的個人財務需要,如果股息是可有可無的話,所收股息會用於再投資。再投資亦即買入更多股票,實際透過收息所得的財富依然會暴露於市場波動。

對於槓桿投資者,股息的必要性會較曖昧。表面上,股息收入可以自然「去槓桿」,但⋯⋯⋯⋯

想看足本分析估值,請加入《落雨人專欄》

一切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所有內容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